本网讯(通讯员 朱明一)湖北医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一直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研究。近日,刘寒梅老师的科研成果“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发表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CSSCI)。该文主要探讨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及其情绪调节困难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机制。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self-injury,以下简称NSSI),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情况下对身体表面造成的自我伤害,这种伤害不被社会或文化所认可,包括用力抓挠和击打自己、割伤、烧灼和摩擦皮肤等方式,具有反复性、故意性与直接性。NSSI多发于青少年群体,近年来大学生等非临床人群中也存在NSSI现象。已有研究表明,NSSI是自杀未遂和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NSSI是由先天和后天复杂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Nock提出的整合模型(Integrated theoreticalmodel)提出负性生活事件(应激事件)是NSSI的诱发因子,并且会对NSSI产生正向预测作用。“体验-回避模型”(ExperientialAvoidanceModel,EAM)认为“情绪调节困难”是影响NSSI发生的其中一种情绪因素。大学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在心理上会产生不适和压力,这种压力和紧张可能会诱发一种或多种负面情绪。根据自我损耗理论,当较多的资源用来控制负性情绪,那么只有较少的资源控制自我的行为。随着个体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负性情绪体验越多,对负性情绪的调节能力越弱。“社会支持缓冲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通过提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应对能力和适应性,从而缓冲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该研究基于NSSI的“体验-回避模型”、“整合模型”和“社会支持的缓冲模型”,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在考察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NSSI直接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情绪调节困难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该研究方案已获得湖北医药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2-RE-008)。于2022年4月1日至4月10日期间,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情绪调节困难问卷(DER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现场团体施测,被试自愿参与调查并填报了在线知情同意书。本次调查共收取3315份匿名问卷,剔除答卷时长少于300秒、存在规律作答或未通过测谎题的被试数据,获得有效问卷2436份。其中男生660人(27.1%),女生1776人(72.9%),被试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19.88岁(标准差3.91岁)。
结果表明:(1)有992名(40.72%)大学生报告在过去的1年中至少发生过1次NSSI,且不存在性别差异;(2)负性生活事件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显著正相关;(3)情绪调节困难在负性生活事件与NSSI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社会支持调节了情绪调节困难在负性生活事件与NSSI之间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具体而言,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负性生活事件通过情绪调节困难对NSSI的负向预测作用越弱。结论:大学生群体NSSI的情况较严峻,需引起更广泛而深远的持续关注。负性生活事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存在着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情绪调节困难是二者关系的中介变量,而社会支持能缓冲负性生活事件通过情绪调节困难对NSSI的影响。
该结论为我们识别、预防和干预大学生NSSI提供启示:第一,该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负性生活事件对NSSI的正向预测作用,因NSSI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性、危害性和披露的污名化,而负性生活事件则易于识别和评定,这启示我们,负面生活事件可以作为NSSI早期干预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采取一定措施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预防大学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减少客观环境中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来减少大学生NSSI;第二,基于情绪调节困难的中介作用,学校和家庭需要加强对学生负面情绪的监督与觉察,及时发现,及时疏导负面情绪,通过改善情绪调节策略来对大学生NSSI进行有效地预防和干预。第三,了解到社会支持对NSSI的保护作用,大学生要主动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遭遇生活事件后,主动寻求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学校也要为大学生提供有效、可供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detail/43.1214.R.20230605.1818.011.html